<form id="hdxll"><th id="hdxll"><th id="hdxll"></th></th></form><noframes id="hdxll"><form id="hdxll"></form>

      <noframes id="hdxll"><form id="hdxll"></form>

          發展未來產業是我國構筑長期競爭優勢的戰略選擇

          • 中國經濟周刊
          • 2021-12-24

          當今世界正經歷著新一輪大變革大調整,大國戰略博弈全面加劇,全球產業鏈深度調整、震蕩加劇,自主創新、安全可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國在量子通信、超級計算、深海探索等諸多領域進入世界前沿的“無人之境”,形成并跑領跑之勢,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

          培育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是在全球戰略競爭優勢重塑、產業分工重組、經貿規則重建、治理體系重構的大背景下,讓我國能夠和國際創新保持同步甚至實現趕超的重大創新機會,是我國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更是我國站在新的起點、轉換新的賽道去構筑長期競爭優勢的戰略選擇。

          發展未來產業是中央應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布署

          中央多次強調抓緊布局未來產業。2019年10月中關村論壇年度主題定位“前沿科技與未來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式賀信中強調,舉辦中關村論壇,共議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共商全球創新規則和創新治理,促進各國共享全球創新思想和發展理念,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5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時指出,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10月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發展數字經濟。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聚焦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仗扉_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成為大變局時代國際戰略競爭新焦點。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于2019年發布《美國將主導未來產業》,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于2020年6月發布了《關于加強美國在未來產業中領導地位的建議》,首次提出建議組建未來產業研發聯合體(IotFIs),旨在構建一個多部門合作、具有革命性的創新生態新范式,以維持和鞏固美國全球科技領導者地位,并于今年1月建議拜登政府建設未來產業研究所,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學、先進制造、生物技術和先進通信網絡五大未來產業,開展交叉研究。此外,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提出出臺未來產業相關政策和戰略部署,通過構建未來產業研究機制、調動多元化科研力量超前謀劃和布局未來產業。

          創新企業家、知名智庫機構加強未來研究和未來預測。目前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速度明顯加快,世界前沿科技探索取得了重要進展,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在交叉匯聚過程中呈現出多源爆發、交匯疊加的現象,顛覆性創新和群體性技術突破不斷涌現。在自由市場和大膽創新的推動下,一批改變世界的前沿科技企業涌現,通過應用人工智能、基因組學、遙感技術等指數型技術,在交通出行、生命科學、信息傳輸、城市治理等領域推動重大變革。凱文·凱利、伊藤穰一、中科院、麥肯錫、長城戰略咨詢等國內外知名未來學家、智庫機構也聚焦產業變革邏輯、模式等,開展未來產業研究和前沿科技預測。

          未來產業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的先導產業

          未來產業是科技創新范式變革下,依托重大科技突破和產業化、引領新應用場景和新消費需求的產物,是牽引性很強的先導產業。其以原創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和重大社會發展需求為基礎,目前尚處于爆發增長前期或孕育階段,深受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關注和認可,未來發展潛力巨大,10~15年后可能實現爆發成長并改變世界,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

          未來產業具備前沿科技引領和顛覆性創新等特點。未來產業通常具有以下特點:科技含量高。未來產業聚焦原始創新和引領式創新,具有較高的科技門檻和壁壘。牽引帶動性強。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由于多學科交叉特點,對各行業、各領域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牽引性,能夠顯著帶動生產力發展、改善人們生活質量、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顛覆性強。未來產業能夠重新配置價值體系,將在產品形態、業務流程、產業業態、商業模式、生產方式、組織方式、治理機制和勞資關系等方面發生顛覆性變革,需要全新的組織方式和制度供給。不確定性高。未來產業通常呈現復雜性、綜合性的特征,發展方向和路徑難以把握,預測與探索均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長期性投入高。未來產業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萌芽期到產業化,需要大量資金長周期持續性投入,需要企業家、科學家、風險投資家協同互動,建立高效暢通的投入產出機制。生態屬性強。未來產業往往發生在科技創新資源密集、人才資本數據等要素能夠自由流動、專業化服務和創業者集聚且活躍、創新創業生態整體優良的地區。

          未來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更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的領域和方向。2008年,國家提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推進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制造業現代化。新時期,中央提出培育未來產業,是搶抓下一階段發展機遇、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綜合來看,未來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不同的戰略使命和發展規律:時間周期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未來3~5年可發展成為成熟產業,而未來產業是面向未來10~15年長期培育的產業。解決問題所處階段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多是在跟跑階段側重于解決“卡脖子”問題,未來產業是面向并跑領跑階段探索科技“無人區”的問題。成長路線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呈現鏈式集聚和線性成長,未來產業由于指數型技術的應用,具有很強的先導性、牽引性和跨界性,更強調“變道超車”和“換道領跑”,更容易實現群體性爆發成長。發展范式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依靠大項目、大投資,未來產業更需要科技突破、創新創業和生態打造。

          未來產業具有七個可能觸發機制

          基于國內外未來產業方向選擇,結合未來學家和智庫機構技術預測,把握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律和趨勢,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筆者研究判斷未來產業7個可能的觸發機制。

          一是重大科技突破和指數型技術的應用。前沿科技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是未來產業出現最直觀的因素,一批“從0到1”的原創技術能開辟一個只屬于創新者的藍海市場,并帶來技術專利、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品牌等一系列競爭優勢。同時,指數型技術的應用突破能助力具備強大成長潛力的未來產業“從1到N”創新升級,實現爆發式增長和規?;瘮U張。

          二是學科交叉和跨界融合。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復雜性,使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與技術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各行業在原有產業價值鏈基礎上,跨界融合運動更加頻繁,并衍生出“N+X”未來產業新業態。其中,人工智能跨領域的商業化,帶來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新興業態的表現最為突出。

          三是社會需求升級。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加速了無人零售、智能機器人服務等未來產業的技術創新和試驗示范。人與自然矛盾的加劇與共生使人類對未來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以及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的認知更新,要求未來產業加速發展,支撐經濟社會的變化和高效運行。健康護理、疾病早篩、智能診療、養老服務等未來社會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及綠色低碳、數據驅動、可持續發展等未來城市愿景亟待新技術、新服務的支撐。

          四是創意和思想實驗。未來產業不只是面向已知需求開展研發,還有很多需要創造性的前沿科技突破和重大變革性創新,這就要有大膽的想象力、突破性的創意和改變世界的夢想,積極對科學研究進行探索性、創造性的思想實驗,找到建立新觀念、新理論、新規律、新方法的突破口,形成新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新的體驗,帶來新市場和新業態。正如馬斯克擁有登陸火星的夢想和創意,通過目標導向可以激發一系列技術突破和未來產業衍生。

          五是新場景驅動。聚焦若干科技發展未來目標,通過場景創新建設,集聚創新資源,實現真實環境中新技術應用的反復試驗,從而加速技術迭代與集成,成就前沿科技應用與產業化,已成為新時期科技創新與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式。

          六是重大政策規制引導。國家戰略引導布局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未來產業核心領域,出臺相關政策對資源、環境、太空等戰略性領域加大投入;制定新規則逐步開放部分壟斷行業、管控領域、公共服務領域,為新供給、新模式、新組織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發展環境,將催生一批新興產業。

          七是軍民互助融合。國防科技創新整合和利用軍用、民用科技資源,建設形成軍民科技融合下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兩者互相轉移、互相融合和互相促進,在深??仗扉_發、國防安全、網絡空間、新材料、量子計算等領域,加速了顛覆性、前沿性技術創新與集成。

          培育未來產業需要構建全新的創新范式

          (一)培育未來產業需要強大的經濟和科技條件支撐

          未來產業不是到處開花結果的事情,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產業條件、創新供給能力等做支撐,要有能力把多元主體、多種要素、多種力量統籌集成,形成生態作用。

          從經濟支撐來看,2020年,中國GDP總量突破100萬億元,占全球經濟的比重提高至17%以上,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民收入超1萬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蘇州等多個城市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意味著更大的市場規模以及更深厚的內需,有利于我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布局。

          從創新支撐來看,科技研發投入也成為大國競爭的重要指標之一。2020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24426億元,占GDP的比重達2.4%,為史上最高,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中國全球專利申請量68720件,排名全球第一,同比增長16.1%,比排名第二位的美國高9490件。從國內城市來看,2019年,北上深的研發投入均超過千億元,總和約為5087億元,占全國的比重高達23%。一線城市在全國科創格局中具有引領作用,有條件率先開展前沿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培育。

          (二)培育未來產業需要統籌中央地方、政府市場互相作用的合力

          培育未來產業需要統籌中央與地方資源,需要政府與市場兩種力量互相作用的合力,需要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的創新共同體模式。必須堅持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導與自下而上的市場化自發力量相結合,有效發揮政府、產業界和社會民眾等多方作用,推進政產學研金介用深度結合,把未來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

          未來產業的發現和發生,要充分尊重并發揮市場各類創新主體作用,特別是新物種企業的洞見力、創造力。未來產業培育的早期,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扶持的社會責任,加大資金、政策、新制度供給等方面支持力度,營造人才、資本、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的生態環境;在未來產業快速成長階段,特別是針對未來產業誕生的底層技術、顛覆性技術等及其應用環節,要充分發揮科技企業、中介機構、天使投資等市場化、專業化作用,要形成有利于未來產業自下而上涌現的機制與環境。

          (三)培育未來產業需要構建高能級創新生態系統

          培育未來產業需要構建前沿科技供給能力、主體要素成長動力、體制機制與生態環境活力,促進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未來技術產業化的創新鏈全流程整合,推動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與經濟社會、城市發展各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技術、產業、應用互動融合和人才、制度、環境相互支撐的生態系統。

          構建前沿科技創新供給能力,從科學發現、技術發明以及新研發機制建設等方面構建孕育未來產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其中,科學發現代表基礎研究、前沿科技和未來創新儲備能力,是創新的底座,重點衡量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研究型高校院所、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等科技戰略力量支撐。技術發明代表應用基礎研究、應用創新和面向市場的新產品生成的情況,反映創新效率和質量,重點衡量新型研發機構、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市場化技術創新平臺、技術專利成果和新產品生成。新研發機制是在傳統的科技成果轉化線性模式基礎上,集成多元主體和生態資源,開展以科學家、企業家、創業投資者早期共同參與的新研發模式。

          激發要素循環和主體成長動力,從要素供給、創業動員、場景創新、新物種企業孵育等方面,促進要素內部循環和企業主體自發成長。其中,要素供給代表創新所必需的要素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資源的有效供給和高效循環。創業動員代表激發和動員科學家、企業家、創客參與前沿科技成果商業化的情況,以前沿科技創業、硬科技創業為重點,推動新產業新業態形成。場景創新是鏈接科技和產業的新紐帶,面向真實的市場需求,運用商業化機制,以企業為主體,組織各類創新資源,在商業爆發的同時實現科技突破,是驅動科技創新的新范式。新物種企業孵育是關注創業熱點和未來技術創新趨勢,培育以瞪羚、獨角獸等具有爆發成長潛力的新物種企業。

          提升體制機制與生態環境的活力,建立協同共治機制、新制度供給和政策創新、容錯糾錯機制等,為培育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營造局部優化的體制機制和環境保障。協同共治機制是以共建共享為核心、敏捷治理為手段的治理模式,建立政府、科技界、企業、投資機構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未來產業聯合共治機制;新制度供給和政策創新要求及時感知獨角獸、潛在獨角獸、哪吒企業等創新主體對制度及產業跨界政策需求等,開展制度先行先試和政策創新;容錯糾錯機制是對處于研發階段、缺乏成熟標準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開放包容、鼓勵在“安全空間”內創新試錯。

          培育未來產業的促進路徑和發展建議

          創新范式已變,培育未來產業需要打破唯科技成果轉化的線性慣性思維,轉變新思路、探索新路徑,建立一套全新的組織推動機制,核心是要構建勇于試錯的高能級創新創業生態。

          一是加強未來研究和發現。邀請科學家、戰略專家、智庫學者、企業家、非政府組織人士等,共同組建未來產業研究院,以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密切跟蹤、科學研判世界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發展動態。建議在國家重大專項、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等科技計劃中設立未來研究專項,超前規劃布局,集中加大投入,力爭搶占先機。支持科研院所和民間智庫開展多維度未來研究,發布未來研究和預測報告。

          二是開展前置性產研共創的新研發模式。未來產業是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共同參加的一項事業,要培養一批創業型、有創意的企業家人才,讓企業家走到創新前端。支持建立市場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支持領軍企業和平臺企業牽頭組建包含科學家、創業者、風險投資人在內的創新共同體,推動前沿技術創新和產業爆發。

          三是關注前沿科技創業和新物種企業培育。關注“專精特新”小巨人、瞪羚、獨角獸等具有高技術、高成長、高價值特性的新物種企業,從創業熱點領域洞見未來技術創新及經濟形態新趨勢,主動培育形成未來產業。建立常態化的新物種企業精準挖掘機制,提升對于新物種企業發現的敏感性,發掘未來產業萌芽。

          四是加強場景—賽道驅動。面向未來生產生活方式,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健康中國等戰略目標,聚焦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出行等領域,聯合企業、行業協會等多元主體共同建設一批新型場景。聚焦若干科技發展未來目標,通過場景創新建設,實現真實環境的反復試驗,加速前沿科技應用迭代與產業化,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新賽道。

          五是加強“耐心資本”賦能。支持股權投資機構投早、投小、投科技,加大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創新企業的投資力度。發揮北京證券交易所等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紐帶作用,形成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成長路徑。探索稅收優惠與投資期限相掛鉤,建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共同參與的利益分配機制,提升長線資金在未來產業培育中的參與度。對投資機構投資于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所發生的投資損失,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

          六是建立鼓勵試錯的包容環境。對處于研發階段、缺乏成熟標準或暫不完全適應既有監管體系的未來產業,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允許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企業在“安全空間”內試錯、創新。完善市場準入監管制度,明確“非禁即入”的“負面清單”原則,將新技術新產品以前置審批為主轉為事中事后監管為主。

          七是加強國家高新區核心載體打造。發揮國家高新區尤其是一流園區在區域創新中的“領頭羊”“排頭兵”作用,支持有條件的國家高新區聚焦重點領域和方向,持續深耕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研究,打造未來產業培育的探路者和試驗田,打造未來產業研究和實踐高地。

          (楊躍承系盛景網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合伙人,武文生系北京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總經理,黨好系北京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合伙人)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1年第23期)